数量和展览面积较2022年大幅增长,已超过2019年疫情前水平,展览业呈现全面复苏态势。
经过多年努力,2018年我国会议展览业举办会议展览数量、展览面积、场馆展览面积等主要指标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此后,我国会展业受疫情影响出现断崖式下滑。但随着经济的稳步复苏和数字技术的加速应用,我国会展业正呈现出诸多变化。
“当前,会展服务管理、展商观众结构、展览项目主题等重构正在加速,新的重要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正在快速渗透和融入会展业。”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曲维熙表示,推动会展业由规模向质量转变,实现由大会展转型。从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迈进,将是会展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历史使命。
综合恢复情况正在好转
“会展业加速复苏的同时,线上线下融合、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国际化、新主题会展等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新趋势”。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彭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将举办经贸展览3923个,展览总面积1.41亿平方米。展览数量和面积基本达到或超过2019年疫情前水平;展馆实际运营数量和利用率大幅提升。室内展览总面积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参加境外展览等经贸活动的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据统计,2023年中国贸促会核准并实际实施的境外展览项目将达到900个,涉及55个国家或地区、3.96万家参展企业。米兰特、东浩兰生、华墨展览等国内展览公司也纷纷走出去,出国展览已成趋势。
会展业的加速复苏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去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或转发《关于促进外贸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要求成功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务贸易活动。推动国内线下展会恢复,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
在地方层面,各地也密集出台政策支持会展业。特别是北京、上海、厦门、长沙、苏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地已将会展业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一系列会展政策和服务规范出台,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
会展业本身的数字化转型也在加速。深圳市兆华国际会展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桥认为,会展业拥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和应用的天然土壤。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催生了虚实融合、元界科技场景等一站式会展平台,新业态推动会展上下游流程重塑并将对行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已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智慧会展统一开放平台,实现超大型会展中心的实时动态数字孪生。
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会展业在加速复苏的同时,一些发展瓶颈也凸显出来。例如,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场馆整体利用率低,展览专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展业的转型升级。亟需补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链条。
“虽然行业整体向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唐雪表示,首先,质量发展不足是会展业的首要问题。展会规模虽在扩大,但质量提升并不显着,主题千篇一律,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其次,需要考虑数字化的有效性。会展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认真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最终需要取得成效。最后,缺乏标准化的做法。目前,展览业国家标准已发布17项,但大多仅限于宣贯实施阶段,后续实施反馈和标准修订工作尚未完成。此外,专业人才短缺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需要更多既懂行业又懂技术的跨界人才。
金桥认为,长期以来,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实体展览。疫情暴露了这种单一模式的脆弱性,需要对虚拟和混合展览模式进行更多探索。此外,我国会展业创新滞后,国际化水平较低,行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引领性的会展理念和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与合作。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会展业的价值属性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由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升级为现代服务业战略性主导产业,成为构建现代服务业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重要平台。开放型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新发展格局下,展览业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国际与国内,在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促进经贸交流、拉动消费升级等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从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转变的关键窗口期。”彭军建议,会展业需要在建立健全会展法律法规、规范行业管理、培育国际品牌会展、建设世界一流龙头企业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提升提高办展办展能力,不断增强话语权,增强我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释放乘数效应
有测算表明,会展业对消费的刺激效应约为1:9,即展览本身每投入1元,将带动9元左右的消费。要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乘数效应,关键是要有“流量”,同时要有能力将“流量”转化为“留存”。如何盘活场馆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会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新课题。
近年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二期、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兰州新区丝路绿地国际会展中心、广交会展馆四期、廊坊临空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等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北京新国展中心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杭州会展中心等重点会展设施正在建设或规划中。
“总体来看,全国会展基础设施规模仍在增长,但不少场馆利用率状况并不理想,有的地方利用率甚至不足10%。”棠雪表示,空间是场馆最具优势的资源,对场馆空间潜力影响很大。挖矿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创造价值,丰富场馆的利润结构。核心在于打造产业空间。场馆建设要合理,管理要多样化。
“办好会议,振兴一座城市”。一些知名会展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依托中国服贸会、中关村论坛等品牌展会,北京把“展品”变成“商品”,把“参展商”变成“投资者”;杭州通过深度参与亚运会运营,进一步拓展“会展”生态圈。中心实现了从“会展场馆”到“会展综合体”再到“会展功能区”的跨越;厦门通过举办海峡种博会带动当地种业小镇发展,形成乡村振兴产业品牌;长沙充分利用场馆专业设备和服务保障优势,在展会淡季推出音乐节、动漫展演等活动,推动会展与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扩大会展规模。会展业综合带动效应显着。
品牌化是发挥展览经济乘数效应的重要着力点。资深会展专家、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刘海英表示,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贸会、广交会、高交会等为代表的品牌展会等成为高端国际元素聚集地,服务对外交流,推动新发展。它是发展质量生产力的重要平台和展示窗口,新的质量生产力在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将帮助会展业重塑发展优势,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