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民族品牌网

扫一扫关注

民族品牌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品牌动态 » 正文

为什么我们想要有风格的软件而不是“品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23 09:55:45    来源:民族品牌网     浏览次数:554    评论:0
导读

  软件的风格:把无生命的像素变成有灵魂的东西,用美学重塑文化结构,创造更人性化的工具。  编者按:从软件开发之初到今天,其设计原则大多遵循实用性和稳定性,重功能轻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软件的需求已经不局限于实用性,而是开始追求软件的美和形式。因此,在软件设计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融合时

  软件的风格:把无生命的像素变成有灵魂的东西,用美学重塑文化结构,创造更人性化的工具。


  编者按:从软件开发之初到今天,其设计原则大多遵循实用性和稳定性,重功能轻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软件的需求已经不局限于实用性,而是开始追求软件的美和形式。因此,在软件设计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融合时代的标签和精神,体现美学原则,让软件既实用又美观,提升用户体验,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本文来源于翻译。


  过去几年,科技公司的数字化设计开始变得类似:略显单调、古怪;安全。从无衬线字体到软调色板,从纯白色背景到按钮的曲线形状和色调,大多数现代软件都将其模糊成熟悉而令人困惑的美学。


  历史上,软件的出现一直紧跟时代的变化,体现着时代的精神。多年来,这一招屡试不爽。自调节设计使产品看起来很酷,但使用起来很方便;年轻,但值得信任。然而最近这种舒适时尚的外观已经过时了,很多网站都遇到了类似的瓶颈。


  现代软件缺乏认同感,导致用户向往更有趣、更容易表达观点的工具。3354感觉像是我们自己的工具或者更好、更有趣、更古怪的版本。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选择软件不仅仅是看它如何办案,更是看它如何传达自己的个性,就像我们选择衣服一样。我们已经开始看到这种转变。在高度个性化的领域,如笔记工具和消费者密码,软件的选择通常基于身份。在我看来,我们正在经历的是软件风格的再现:人类认识并把自我意识投射到产品上的过程——把无生命的像素变成有灵魂的东西。这种转变直接影响产品周围的用户和社区类型。

  编辑


  形式/功能


  自现代计算机工业早期以来,来自IBM、惠普和贝尔实验室(当时也是设计者)的IBM软件开发人员对软件工作方式的关注超过了对形式的关注。早期的电脑和软件坚持使用黑、白、米色——来选择米色表面,因为它可以隐藏老化的迹象。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做法非常流行。不切实际的视觉和情感诉求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当时的计算机带宽并不支持。


  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行业的发展,人们创造了更多的空间来探索超越基本功能要求的审美选择。正如Nader  Salha在他的书《早期人机界面发展中的美学与艺术》中所指出的,“严格的形式和数学推理必须与非正式的、直观的和美感相结合。”如果台式计算机要被广泛接受,科学和文学之间的鸿沟必须弥合。这种变化可以从80年代施乐之星独特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显示屏和儿童友好的GUI中看出。早期Windows操作系统的模式和霓虹设计(甚至是Clippy的引入);像Kid  Pix这样有趣的早期软件;还有90年代的水果色半透明imac。所有这些产品传达了关于计算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想法,也暗示了谁应该使用它们。但是在那个时候,个人电脑还非常少见,软件通常是为特定类型的人开发的,在某些情况下,只是为一个人开发的。例如,Kid  Pix是由一位父亲创建的。他看到儿子正在努力掌握MacPaint,想创造一个更简单、更有趣的工具来玩。它不需要有广泛的吸引力,也不需要有强大的计算能力。


  快进到今天,所有工具都希望尝试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来扩大市场,这意味着软件应该适合任何人。


  随着20世纪软件的普及,我们看到了一种被称为准物化的美学风格的兴起。微软和苹果等知名科技公司倾向于采用强调互联真实感和闪亮外观的视觉风格,就像在Windows  Vista和iOS  6上看到的那样。这些美学对于初学者来说既醒目又容易理解,因为它们引用了人们已经理解的图标(比如垃圾桶和文件夹)。


  通过尽可能逼真地设计屏幕上的一切,该软件基本上否定了定义其风格或位置的做法。——它只是反映了外部世界。


  然而,随着文化潮流转向更简单的风格,一波科技公司也以类似的方式接受了当代品牌——,基本上感觉是一样的。这种共享的极简风格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苹果干净的曲线、瑞士的平面设计、对包豪斯的误解、现代的无衬线和柔和的调色板,为目标群体、位现代千禧一代(以及越来越多的Z世代)打造出熟悉且平易近人的外观。


  这些简单的线条、渐变和圆润的造型吸引了所有人,没有人会觉得它们特别吸引人。虽然这些品牌的目的是吸引“合适”的用户使用他们的软件,但它们也使人们很难与用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产品感觉就像一块独特的白板。


  回到方向性


  现在,在软件和技术品牌设计领域,我们又回到了原点。起初,该软件是定向3354,甚至只为一个人设计。3354后,通过淡化软件的指向性,吸引大家,不断扩大软件的应用范围。在经历了科技行业统一品牌识别的危机之后,我认为我们需要回归指向性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但是软件和工具设计人员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软件中的风格是什么?


  风格不仅仅是一种醒目的颜色或有趣的图标。风格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品质,它概括了与某物互动的感觉。这不是简单地在企业软件上撒一些颜色或者动画来移动指示器,而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得到的一种确定的感觉。风格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它让我们表达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谁。虽然普遍认为风格是消费者在服装等领域购买决策的驱动力,但我认为在技术和软件方面也是如此。


  例如,人愿意每月支付30美元购买一台优雅的电子邮件客户端,部分原因是用户觉得这是为自己定制的:每个编辑策划的背景、与用户的沟通、微动画都是有意为之。直到今天,也是这种风格将产品的口碑有机地传达给注重审美的高级用户。


  然而,风格不仅仅是意图和吸引力。安静的环境,迷人的插图,以及有趣的科学技术史的参考概念软件在拥挤的笔记应用市场中脱颖而出。虽然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这些细节完全没有必要,但它们可以让用户对concept及其所代表的一切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公司的忠实社区。


  在我看来,这部分是关于将一种固执己见的方法带回软件设计,在这种方法中,工具可以自己说话。例如,Linear时尚明亮的风格和果断整洁的工作模式向我们展示了出色的画质是多么吸引人。同样,像Cash  application这样的产品向我们展示了在一个停滞不前的行业中,风格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有趣(在这个行业中,它是一个金融工具),从公司的插图到说话的语气,所有这些都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工具正在努力赢得千禧一代的青睐。Cash  App的风格与其“重新定义世界与金钱的关系”的使命之间的明显联系,让其营销目标觉得很有吸引力。从品牌的服装系列到编辑过的叙事作品,这种想法随处可见。对于金融业来说,它们是文化进步的。


  虽然上面提到的例子吸引了用户,但这里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讨论:社区和身份。虽然从历史上看,加密技术优先于功能而不是形式,但最近这个领域已经成为将风格作为竞争优势的实验的领导者。加密行业现在是风格、身份和社区如何结合的一个明显例子。但是,它也大量借鉴了艺术时尚行业久经考验的风格炒作模式——,即拍卖和“降价”,以此来发电,制造早期采用者的稀缺性或吸引力。一旦你成为加密社区的一员,从你选择的加密钱包到你可能决定购买的加密朋克,一切都与你的身份有关。


  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换句话说,人们明确表达了他们对网络疲劳、——通知过载、工具太多以及花太多时间浏览网页和开会的集体恐惧,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种情绪激起了人们对过去我们如何与技术互动的怀念。当时的科技新奇有趣,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从设计上来看,从8位和像素图像到Pokemon  Go,这种怀旧之情随处可见。这是一个回归性更强的“回归”函数,而不是一种形式。——这些形式无疑反映了该工具针对更小、更特定受众的目的。因此,像Craigslist和Are.na这样的网站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他们模拟的互联网风格和厚实的按钮在现代背景下显得大胆而有趣。与我们今天花大量时间使用的蓝色品牌现代工具blas相比,这些工具无疑充满个性。不管是否引起你的共鸣,以旧的方式与众不同总比以新的方式保持不变要好。


  风格也让大型科技公司试图重塑品牌,这往往给人一种这些公司缺乏信仰或深度的感觉。——品牌身份往往看起来像一个脆弱的外表,这与我们对公司的个性和行为的认知是脱节的。当大公司试图统一多个子品牌的外观时,每个子品牌都以一致性的名义成为自己的素颜版。


  我想说的是,保持子品牌的风格专一是有道理的。——人们更关心的是风格的一致性,而不是理解单个品牌的组织结构(除非真的影响了他们使用软件的体验)。虽然由于员工的主观理解不同,很难衡量风格,但也不是没有可能。苹果这样的大公司成功保持了自己的风格,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显示了他们广泛的品牌指南的价值;倾向于只雇佣特定类型的有时尚意识的人;设计(或者用他们的话说,用户体验)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通过风格——和感受——来评价软件意味着一种改变,即认识到技术是我们社会和身份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没有意见的无生命工具。软件已经如此融入我们的生活,以至于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实用的工具。在新的世界状态下,风格传达了软件的价值,指明了它所针对的人群类型,这是很多科技品牌一直做不到的。


  在“我们塑造工具,然后工具塑造我们”成为共识的世界里,软件公司将如何拥抱美学的力量,重塑文化结构?更重要的是,对于设计师和建设者来说,我们会如何选择塑造工作环境,让风格愿景相似的团队能够构建更人性化的软件?


 
(文/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mzpp.com.cn/news/show-8477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mail@mzpp.com.cn。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