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美景品牌价值研究院执行院长)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尤其是品牌堡垒。很多企业往往认为品牌是外界和大众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所以如果公司的外在形象包装得好,一切都会好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管理是内部事务,与公司品牌形象无关。
众所周知,内外品牌没有区别,雇主品牌也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雇主一个粗心的品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品牌危机。最近的一个例子是,Inspur Group在办公室里贴上了“加班挺好”的横幅。结果引起媒体关注,舆论热议,监管部门也介入调查。
看这些标语,可能企业的行政部门还是觉得挺有才的:“没日没夜地工作,不打瞌睡;如果我工作到很晚,我就睡不着。他加了我,但我想跑都跑不了。如果大家都加加班真的很好。如果你有时间,就去加班,把我们还没做完的事情做完。总之,希望营造一种加班合理、有益的文化氛围,鼓励团队加班、加班、努力。
2021年贵阳数字博览会上,Inspur集团展台被记者朱万平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倡导加班文化的往往是一些互联网高科技企业。比如之前在一些大厂,“996”、“007”的工作模式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所谓“加班是福”之类的歪理邪说也能大行其道。Inspur Group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这可能与行业属性有关。因为这些企业大多是技术岗位,需要多年的脑力投入和重复性工作。因此,他们也被形象地称为“程”,而三四十岁退休也成了一种常态。
在这类企业中,也有一种员工管理工具化甚至物化的思维。例如,一位互联网大亨将公司员工分为三类:野狗、白兔和猎犬。野狗是指有成绩但没有团队精神的人。大白兔是一个有很强的职业精神却没有成就的人。猎犬既擅长表演,又有团队精神。对于这三类人,当然分而治之。这种说法虽然生动,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但却缺乏人性。首先,员工是人,不是动物。
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显然与主流市场价值观格格不入,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因为品牌价值,一个品牌的价值是深深决定的。
这种“加班文化”很大程度上也与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品牌意识有关。有些科技公司可能一开始没有品牌部门,或者认为这样的部门没有存在的价值。当这些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实现了品牌的价值,于是他们有意识地组建品牌团队,更加注重品牌价值的输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996”、“007”之争已经平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加班真好”的价值说不,企业本身的品牌化也要求员工管理和“加班文化”逐渐渐行渐远。
正是在这种逻辑下,雇主品牌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是以公司内部管理为基础,但与公司外部品牌形象直接相连。雇主没有保护自己的墙,甚至没有一张足够的纸,尤其是对上市公司来说。
在ESG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雇主品牌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如何对待企业中的员工将被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合法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投资者、员工、消费者、政府、环境等利益相关者也负有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是应有之义。
这样,如果我们回看Inspur Group的“加班真好”,就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更别说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它甚至可能不履行法律责任。因为我国《劳动法》对加班有明确规定。第一,“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第二,“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可以延长工作时间”。延期时间也有严格限制。一般每天不超过一小时,或每天不超过三小时,或因特殊原因每月不超过三十六小时。
当然,鼓励非强制性加班不一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然而,这种企业文化显然对员工的选择有一定的实际压力和强制作用。员工和企业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员工名义上有选择,实际上没有选择。
不知道Inspur集团有没有品牌部。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加班真好”的口号显然还没有经过品牌部门的审核。可能行政部门觉得这是内部的事,外部品牌部门没必要“接手”。矛盾的是,早在2016年,这一波就被曝光实行612小时工作制,要求员工春节、国庆随叫随到,引起轩然大波。这可以反映出企业文化的固定模式和惯性思维。
很明显,相关部门的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脑子里没有一串品牌意识,也没有把用人单位品牌当成“干部”。问题是,现实中,有多少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在企业管理上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