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国产饮料,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健力宝”三个字。2013年4月22号,健力宝创始人,曾协助过体操运动员李宁,创建同名品牌李宁的企业家-李经纬。,于故乡三水县去世。
李经纬,1984年创建“健力宝”品牌;1990年创建“李宁”品牌;1994年把全球第一颗以企业命名的行星命名为“三水健力宝星”;199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02年,63岁的李经纬因涉嫌转移国有资产6000万元被有关人士检举后,以“涉嫌贪污犯罪”被捕;2009年9月3日,原健力宝董事长李经纬出庭受审;2011年11月2日,佛山中院对此案进行一审宣判,李经纬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15万元。2013年4月22日,在故乡——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因病离世,终年74岁。
1973年,佛山三水县的一位县体委副主任,被平调到了三水酒厂当副厂长,这位叫李经纬的人彼时已经32岁了,他带着厂里的年轻人,在酒厂周边地区不断地开拓市场,翻山越岭地拜访客户,与酒楼谈合作,并相继推出了新产品。他的一系列举措令濒临倒闭的酒厂慢慢有了起色。当时的李经纬无法想到,距离其命运的转变,还需要10年的时间。
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体育科学研究所研发出了一种“运动型饮料”。该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带着这种含碱电解质的饮料,四处寻找合作方,希望推动该“饮料”的商业化生产。欧阳孝、黄协荣、陈新凎,这几位研发团队的主要成员,联系了珠三角地区的很多汽水、啤酒加工厂,但都吃了闭门羹。
机缘巧合,欧阳孝在与时任广东省乒乓球队主教练区盛联的一次聊天中谈及此事,区顺口一说,他的表哥在三水搞酒厂,建议欧阳孝可以去试试,区的表哥,就是三水酒厂的厂长李经纬。经过牵线,李经纬与欧阳孝顺利达成了共识,由李提供资金,欧阳孝提供技术,这次无意中促成的合作,影响了后来无数人的命运。(这次技术转移的案例足以载入中国商业史)
80年代的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地,轻工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提出仅五年,广州的轻工业产值便翻了一倍。彼时,三水酒厂的技术研发团队,经过一百三十多次的试验,最终成功研制了一款橙红色橙蜜口味的饮料,李将其命名为“健力宝”,这个名字未来将响彻中国20年。
产品终于落地了,但距离其商业化的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经纬提出要把健力宝做成易拉罐包装时,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拥有易拉罐的生产线。李经纬掘地三尺,最终让香港的一家公司同意为其生产易拉罐。通过关系,健力宝偷偷地在深圳的百事可乐公司生产线上完成了首批两百箱的产品灌装。而这一切,都为了广州即将举行的一场会议——11届亚足联代表大会。
李经纬通过表弟的关系,把刚面世的健力宝送到会议上供来宾饮用。此举令初出茅庐的健力宝,被选为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首选饮料。(这种以小博大的操作,此后李经纬还经常干。)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获中国历史首金,郎平带领女排击败美国队,李宁个人三冠,中国摘得十五块金牌,在国家奖牌榜上排第四。“东方魔水”的名声传遍全国,健力宝开始声名远播,销售额节节攀升,李经纬赌对了一切。
1984年洛杉矶,许海峰夺得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奥运会冠军
辉煌的历史总是一笔带过,而站在李经纬的角度,当年的他实际上做出了一个了不得的决定。1984年,三水酒厂贷款28万,该款项本是酒厂用于添置机器设备的,而李经纬拿着这笔钱,全压在了此次的洛杉矶奥运会上。风险越高,回报越大,此后,为了纪念这一冒险之举,李经纬将8月28日定为健力宝诞辰日。
1987年,健力宝买下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饮料专用权,花了250万,这笔钱相当于三水县几家大企业的全年利润之和。
2000年到2001年不到两年,张海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 收购深圳东方时代,控制中国高科,介入银鸽投资,吞掉深大通和浙江国投。 至此,气功大师张海成功转型为资本大鳄。然而,业界盛传,张海的所谓资本运作其实玩的是空手道。包括他收购健力宝的3.38亿元资金也是乾坤大挪移来的,实际出资人是裕兴科技老板祝维沙。不过,张海一直高调出现在公众面前。
然而张海入主健力宝不到一年,多年供不应求的健力宝饮料开始收到退货。
张海接手了健力宝,他在实业上虽无建树,但是在资本市场上获利丰厚。 张海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企业家,他在最短时间内毫不手软地将几乎所有的销售人员都清除掉,人才、品牌、网络。品牌、产品都大换血。很快,健力宝在张海的领导下,市场份额节节败退,曾经中国饮料行业的老大,风光不再。2003年健力宝集团的销售收入仅为28亿元,除去应付账款和30亿元的债务,健力宝集团已经资不抵债。进入2004年后情况继续恶化,由于长期拖欠供应商的货款、经销商的货物,供应商停止供应原料,导致成品下线速度急剧变缓,健力宝开始发不出工资。
1990年,健力宝赞助第11届亚运会,赞助金额为一千多万,位列国内企业之首。
90年代初期,李经纬用“拉环有奖”的促销活动,让健力宝拉环成为了国民话题,“开罐有奖”的噱头,成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2002年1月16日,28岁的神秘富豪张海闪电收购健力宝。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张海履历显赫: 25岁接管中国高科,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张海还自称可以一手控制上百亿元的资金。这时候,很多人还不知道张海以前的底细。然而在张海的老家河南,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张海不是别人,正是14岁就成了气功大师的那个开封神童。不过,这时候,张海号称已经以3.38亿元的价格购买了健力宝75%的股权。
那么,张海收购健力宝的巨额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呢?张海对媒体说,是一个港商赠送的价值500万元的股份,他用这个钱进行资本运作,从而成了亿万富豪。这种说法引起了很多质疑,其实更可信的说法是, 他的第一桶金来自他早年打着气功大师旗号收的钱 。他向30万信徒至少收取所谓带功报告费用上千万元。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之后,气功开始走下坡路。就在这个时候,气功大师张海悄然淡出弟子的视野,但在天天创造财富神话的资本市场,一个神秘的操盘手诞生了,凯地系幕后老板张海渐渐浮出水面。
2000年到2001年不到两年,张海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 收购深圳东方时代,控制中国高科,介入银鸽投资,吞掉深大通和浙江国投。 至此,气功大师张海成功转型为资本大鳄。然而,业界盛传,张海的所谓资本运作其实玩的是空手道。包括他收购健力宝的3.38亿元资金也是乾坤大挪移来的,实际出资人是裕兴科技老板祝维沙。不过,张海一直高调出现在公众面前。
然而张海入主健力宝不到一年,多年供不应求的健力宝饮料开始收到退货。
张海接手了健力宝,他在实业上虽无建树,但是在资本市场上获利丰厚。 张海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企业家,他在最短时间内毫不手软地将几乎所有的销售人员都清除掉,人才、品牌、网络。品牌、产品都大换血。很快,健力宝在张海的领导下,市场份额节节败退,曾经中国饮料行业的老大,风光不再。2003年健力宝集团的销售收入仅为28亿元,除去应付账款和30亿元的债务,健力宝集团已经资不抵债。进入2004年后情况继续恶化,由于长期拖欠供应商的货款、经销商的货物,供应商停止供应原料,导致成品下线速度急剧变缓,健力宝开始发不出工资。
面对困境,张海也不愿多留,急于出售股权,想一走了之,经过多方寻找,他与汇中天恒公司的李志达达成交易,转让股权。但当时持有健力宝集团8.9%股权的三水区政府也看出了张海要“跑”,在李志达进入健力宝后,三水区政府曾试图找菲律宾生力啤酒来接替李志达。
于是,三水市政府再次出手。全面接管健力宝,把健力宝恢复到张海进来之前的样子。
2004年12月7日,三水区政府出面主导健力宝恢复生产,李经纬以“双规”待罪之身,坐着轮椅出现在正在召开全体员工大会的健力宝集团大礼堂。
2005年3月23日他涉嫌挪用资金,被广东佛山警方依法拘留。
2011年农历正月初三,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张海在坐牢六年后悄然出狱,那时距离他入狱才过去6年,而6年前,他被判处的有期徒刑是15年。在2011年,南都记者曾电话采访其女友黄鹭,她介绍说,张海在狱中是因有立功行为和表现良好等情节,而获得两次减刑机会:第一次从10年减为8年,第二次减到6年后直接出狱。
不想,现在被爆是行贿获得的减刑。只是,张海已经隐身茫茫人海,有人称张海好像在国外,但具体哪个国家,“不知道”。果然是“密宗大师”出身,张海来无影去无踪。
张海一直不按常理出牌,就连“出狱”也是,这,或许跟他深信“富贵险中求”、“贵人相助”有关。
到这,健力宝的故事差不多也讲完了, 从成功到失败,从李经纬到张海,无论是谁,“健力宝之父”也罢,“活佛”也罢,到最后发现,都只不过是匆匆时光碾压过后的一名过客,他们走向成功或者失败,或许有着各自的理由——偶然的,必然的,内在的,外部的....可一个几乎共同的现象是,他们都是一个道德秩序混乱年代的受害者,同时,他们也曾是这种混乱的制造者,而对于健力宝的结果,我们除了表示扼腕叹息之外,也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能重振当年的雄风,再次腾飞。
早期健力宝“拉环有奖”的促销活动,一度成为乡村骗子的敛财工具,在乡镇公交车上,随时会有一个人突然声称自己抽到了健力宝5万元的特等奖,然后低价把拉环转让给贪小便宜的人
这一系列的操作简单粗暴,但都极具魄力,李经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强硬的执行力,为健力宝带来了丰厚的回报。1984年,健力宝销售额345万元,1985年,增长到了1650万元,1986年,健力宝销售额达1.3亿元,进入90年代,健力宝销售额已超过50亿元。在当年,健力宝贡献了三水县近50%的税收。(当时的三水领导称:公务员每发一百块工资,就有46块是健力宝贡献的。)
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从1997年开始,中国饮料行业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开始慢慢渗透进中国二、三线城市;娃哈哈、乐百氏与养生堂逐步进军纯净水市场;康师傅与统一,推出了未来将席卷全国的茶味饮料与果汁饮品。在异军突起的90年代末期,李经纬显得异常的冷静,他没有针对市场做出产品上的调整,依然只靠一款健力宝饮料,在市场上驰骋杀敌。
李的观望与守旧,表面上源自其对自己一手创立的“国民饮料”的自信,而深层原因,还要追溯到健力宝最初诞生的地方。三水酒厂产权归属国有,健力宝虽经李经纬之手发扬光大,但作为经营者的李经纬,实际上对健力宝并没有所有权。
健力宝的产权实际上归属于三水政府,李经纬理论上只是一个企业经营者
李经纬在健力宝如日中天的90年代期间,开始审视国有体制给企业附加的镣铐——为了完成就业率指标,三水政府要求健力宝内部员工中三水人的占比应达到45%;利用裙带关系输入员工也成了健力宝的常态。这种现状几乎成了各地区国有控股企业的共性,改革势在必行。
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逐渐在高竞争性行业向经营者开放产权购买资格。同时期TCL的李东生,被允诺若TCL每年能保持国有资产10%的增值,则可按比例购买增值部分的股权;佛山北滘的美的集团,最终被其创始人何享健的团队完全并购。这些信息给了李经纬希望,他一面寻求健力宝上市的机会,一面计划将健力宝总部迁去广州,而在此之前,要控制健力宝的发展规模,若健力宝企业规模过大,则会提高李经纬购买健力宝的成本。
与健力宝同期发力的美的,如今的市值已接近4000亿人民币
一切行为模式的背后,总能找到对应的动机。而李经纬的小心思,在庞大的体制面前显得尤为无力。
1997年,健力宝大厦在广州动工,共38层,而就在前一年,健力宝刚被评为第一批的“中国驰名商标”。值得一提的是,健力宝大厦的建设并未获得三水政府的批准,而总部的迁移,造成的财政收入与就业岗位的流失,对三水政府的冲击也尤为巨大。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官企矛盾,成了李经纬与健力宝未来长久的命门。
1997年春天,三水政府拒绝了李经纬提出的健力宝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方案。
1998年,三水政府加大对健力宝的资金控制,每一个产品开发或招商引资项目,都需经过政府层层的审核。
1999年,三水政府换届,健力宝集团提出公司内部实行员工股份合作制的方案,李经纬提议出资4.5亿,购买三水政府持有的健力宝的所有股份,分3年付清,被断然拒绝了。(三水政府认为,李经纬所谓的分期付款,实际上就是用健力宝每年的盈利的钱来购买健力宝)
千禧年之后,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健力宝成了三水最后一个待改制的大型国有企业。模式定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健力宝的经营。2001年,健力宝的营业额掉到了1994年的水平,利税从1亿元下降到了2000万元。出售健力宝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而三水政府坚持,接手方不能是李经纬。
2002年,李经纬软硬兼施,说退了潜在的各个健力宝收购方(其中包括了娃哈哈),说服三水政府以4.5亿的价格一次性将健力宝卖给自己。李经纬有一周的时间筹款,到了约定的第六天,四处筹款的李经纬,突然接到三水政府的通知:原本的约定取消,健力宝将卖给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一个叫张海的人,截了李经纬的胡。
1月15日,在健力宝山庄举行的签约仪式上,浙江国投以3.38亿买下健力宝三水政府持有的75%的股份,被媒体记者抓拍到的李经纬含泪仰望的照片,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
九天后,李经纬突发脑溢血,此后一直卧病在床。10月中旬,广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检察院以“侵吞国有财产”为由,罢免了李经纬全国人大代表的职务,李经纬铃铛入狱。
此后,在以张海为首的浙江国投的管理下,健力宝每况日下,2004年,张海被罢免董事长职务,改由祝维沙担任。运势一旦失去,就再也追不回来。很快,祝维沙也下台了,此时的健力宝早已千疮百孔,而接手它的是与祝同期的叶红汉。
后来,为了避免原健力宝经销商与统一经销商之间的矛盾,台湾统一集团低调地收购了健力宝,在统一庞大的饮料版图中,健力宝只在不起眼的一隅发挥着余热,早年的“东方魔水”已被稀释得没有了时代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