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刘正荣在“5·10中国品牌日”活动期间,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表示目前新华社已经与60多家民族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将在今后的几年不断努力,以期待能够使中国民族品牌在国际上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他认为,我国高质量的产品与品牌虽然并不少,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一直起来缺乏对于品牌形象进行塑造的意识,使企业的品牌没有认识到品牌形象的价值,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他们将需要合理的引导宣传,使企业认识到实现“三个转变”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新华社在2年前推出了“民族品牌工程”,服务品牌强国战略。
“品牌是企业、企业员工、企业家共同创造的,媒体能够助推企业品牌建设的进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刘正荣说。
“民族品牌工程”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媒体、智库、广告、信息服务等资源整合在一起为企业品牌建设服务。事实也证明,该工程启动以来,效果显著,企业满意,社会反响良好。
刘正荣认为,品牌建设需要久久为功,要有长远规划,不能急于求成。企业打造品牌需要研究消费需求和市场趋势,不仅研究国内市场,还要有国际眼光,面向未来,并不断创新。
“民族品牌工程”在企业选择上非常看重企业的文化,也非常看重企业是否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据了解,诸多入选企业在公益投入、在扶贫攻坚等方面都很好的践行了企业社会责任,这背后有很多的感人故事和事迹,值得媒体好好去挖掘。
“上海是民族品牌云集之地,许多家喻户晓的品牌都与上海有关。我认为这几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品牌建设上的工作卓有成效,新华社愿意与上海媒体一起为国家品牌建设贡献力量。”刘正荣表示,上海媒体不仅影响力巨大,而且融合发展水平较高,新华社也在研究如何与东方卫视、东方网、澎湃新闻等一批上海媒体加强合作,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中国品牌故事。
刘正荣认为,品牌要有科技含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元素,同时企业要有不断创新的意愿和能力。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使更多的中国民族品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名牌。”刘正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