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亲历者。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不说别的,从出行交通工具的“革命”中,我就感觉出了时代的洪流向前奔涌,科学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小时候在外公家见过独轮车,独轮车在我们乡下俗称“鸡公车”。外公家在一个叫“蛇嘴上”的偏远山旮旯里,在没有什么交通工具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去一趟乡里的红旗街非常不便,于是这种独轮车在山间小道上便“独领风骚”,它不仅仅是干农活的用具,还是彼时的一种代步工具。独轮车是木制车身,独轮,车架安设在中间独轮的两侧,两边坐人或放东西,载重量可达两三百公斤。在那个时候,山区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辆独轮车。虽然山间小路蜿蜒曲折,但独轮车无论平原山地、羊肠小道皆可畅行无阻。外公上街卖小猪、买日常生活用品都是靠独轮车运输的。虽然这种交通运输工具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但它的运行速度只是人行走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我十岁的时候,父亲买了一辆结实耐用的金狮牌二八式自行车。看着大人们能够骑着它自由来往,甚至还可以用它捎带一些东西,我和妹妹很是羡慕,都有一股操作它的欲望。终于有一天趁父母到田里去劳动,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把它扛到了门外,偷偷地开始学起来。我两手握着车把,小伙伴在后面帮忙拼命抓住车后架,往往还未骑上去车就倒了,伙伴们也累得没了力气。后来,我一有空就抓紧机会学,终于在大人的指点下,掌握了骑车要领,即使个头小,踩半踏也能骑得顺畅自如了。有了自行车,人们出行的速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我读小学的时候,和男孩子一样扒过行驶的手扶拖拉机。在当时运输工具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手扶拖拉机是农村最重要的机械运输工具。它以柴油机为动力,靠手摇启动,因为小巧灵活且动力强劲,广受农民欢迎。手扶拖拉机的速度并不快,而且拖斗低。有时一辆拖拉机从旁驶过,我们只要加速追着跑个十几米,然后用手抓住拖斗后沿就可以爬进拖斗,靠着它比步行快的速度,我们常常可以少走一段上学路。如今,这种拖拉机的机头主要用于田间的机械化犁耕作业,至于作为交通工具的手扶拖拉机,则已经难觅踪影了。
八十年代末,我们家要盖一座砖木结构的新房。舅舅开着他的解放牌汽车帮我们家拉来沙石,它的载重量比手扶拖拉机翻了好几番。当时小小的我面对这样一个军绿色的“庞然大物”,真想坐上去兜兜风,让自己好好风光一把。不说坐驾驶室,就是在车厢上站一下也够我过把瘾的。
90年代末,摩托车是农村时髦的交通工具。当时小姨家在街上开店。姨父为做生意方便,买了一辆金城125型摩托车,闪亮的黑色,流线的造型,在乡间马路或街道上穿梭,十分抢眼。我为小姨骄傲了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姨父也用他的摩托车送我回距离街上四里路的家,这段距离我走路要半个小时,骑摩托车只要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21世纪,我国经济驶入快车道,农民也把小轿车开进了家门,从千里之外回家过年也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到达,既方便又快捷。早年在农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表哥,后来跑到深圳开了家印刷厂,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已积累下不少资产,买辆小轿车对他来说已不算什么大开销。如今,农村已有不少家庭买了小轿车,农村新建的房子除了住房,不少还专门在一楼设置了车库。
2013年,向莆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所在的家乡没有干线铁路穿越城市经济腹地的历史,实现了我的家乡东西连接,南北贯通。这条承载着希望的“出路”,大大缩短了家乡与许多地方的距离,也让家乡迈入了立体交通新时代。“赣闽往返一日间,一路山水看不完。”这条高铁,是老百姓的致富线、发展线,赶超崛起的加速线,把家乡的文化、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赣东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华夏星空中熠熠生辉!
从独轮车到自行车,从摩托车到小轿车,再到高铁,车的功能越来越强大,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出行变得越来越“风光无限”了。如今,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如雨后春笋般涌上道路,再加上高铁、飞机,交通工具一样比一样迅捷。
岁月流逝,历史有痕,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出行从慢到快的过程,各种变化显而易见,让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胜利,她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让我们一起祝福: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本文由网友黄红梅提供 曹静静整理)
更多精彩,为您推荐